语言切换
 
021-65667002
13817477863
新闻中心 News
banner
新闻资讯 News 更加让您了解我们的资讯 understand our business
“疫”无反顾的那些事
日期: 2022-03-10
浏览次数: 3030

“疫”无反顾的那些事



已肆虐全球两年之久的新冠疫情仍在持续,国内“外防反弹、内防输入”疫情防控压力持续增大。特大型城市的上海作为对外国际重要窗口,疫情防控压力首当其冲。为了打好疫情防控战役,护佑人民安全,作为上海抗疫主战场、主阵地的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用专业和担当,全力以赴打造战“疫”堡垒,捍卫上海公共卫生安全。




由于公卫项目的特殊地位,作为医院后勤管理服务公司来说为其提供服务,院感防控是最为重要的。在人们谈之色变的“新冠定点收治”医院时,卫事康公卫项目是有一份使命,一份医院后勤管理服务行业的担当,以及一份荣耀感来进行工作的。他们抱着打硬仗的心态,在院方的指导下,强化“内功”不放松,并且以“严苛”的要求来狠抓培训。





      新冠疫情发生来的两年多时间,上海公卫中心对病毒及防御、治疗都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为全国乃至全球的新冠肺炎救治提供了宝贵的“上海经验”,这些经验都被中心所有的人贯彻执行并实际运用着。

新冠病区有着严格的分区,一旦进入污染区工作,所有人都必须采取二级防护,每隔4小时就需要更换防护装备,包括N95口罩、防护服等。

进入病区工作,需要了解病区的分区情况、医疗废弃物的处理等各类知识,这一整套工作流程极大地保障了病区所有工作人员的安全。

这些不止是医护人员需要遵守执行,后勤保障服务的人员也是相同的标准要求。为了贯彻实施,培训考核乃至演练,更是之后应用到实际工作中重要的一环。卫事康公卫项目就在这样的先进经验的学习中,更加专业、精深。他们在定期开展感控培训中,严把指导、定期演练和考核这三道关,所有人员只有过了这三道关,才能进去病区工作。


学会说“不”


在标准面前,没有丝毫的面子可讲


有一次,项目安排一位轮换休整了一段时间后的员工再次进应急病房工作。按例要再次进行考核,但该员工觉得自己已经进过应急病房,所有知识理应驾轻就熟,就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没有温习培训视频及相关知识。


结果在考核时,她在细节上的小疏忽,立刻就被主管的沈老师发现了。沈老师立即纠正了她的问题,并即时上报,按上级要求让员工第二天重新考核。


主管们始终本着员工健康安全第一,零感染的目标,坚持每位进应急病房的员工三级教育培训的原则,严把考核关,对考核不及格的员工坚决说“不”。


正因为项目上制定了严格的考核措施,并且坚定的执行,再加上近乎严苛的准入标准来限定,才保证了每位员工的安全。



认识站位提起来


6 次进入应急病房就意味着相同次数的医学隔离观察期,与新冠病毒的博弈,周阿姨每一次的责任和压力都很重。因为,这容不得丝毫的懈怠。


漫长的时间背后,是一份克服,也是一付看不见的付出。作为卫事康公卫项目应急冲锋队成员,这份觉悟已成了周阿姨的一种职业本能。今年6月她家房子整修,需要人现场看管和沟通,她却根本顾不上。她知道作为应急人员的标准就是:随时待命。因此,她始终没吭一声,也没提任何的要求,硬是没请一天假。

周阿姨年轻机敏,学习能力强、感控意识严谨,并且在自我考核和约束力上也有较好的表现。因此,主管安排她完成岗位保洁工作的同时监督其他员工作是否规范、个人防护是否标准,赋予她一份流动观察哨的职责。

      来自一线的言传身教,在实际中将问题化解、指出,时刻提醒所有保洁员紧绷感控安全这根弦,即便在清洁区,她也会监督所有员工按防控标准要求遵守规范,不能有丝毫的放松。把认识站位提起来,发挥自身的示范作用,把内功做扎实。


看到她,心就不慌了


      在2021年10月至12月,她连续在应急病房工作了70天,当卫事康项目管理处担心她时,她总是安慰主管:“我挺好的,放心吧,如果每个人只考虑自己的小家,疫情永远不会结束。”


其实,两年前新冠疫情爆发,公卫中心新冠病房正式启用后,第一个主动请缨进入应急病房工作的保洁员,正是何大妹。

至今2年多她一直服从安排连续在应急病房工作,在疫情高峰时期,在保洁人员紧张的情况下,何阿姨又主动请缨可以延长应急病房工作天数。是一份责任,更是一份担当,让她做出了平常人难以想像的选择。


何阿姨已适应高强度的工作节奏,然而让他最放心不下的是自己已经90多岁高龄的老母亲。工作的性质让她无法全身心照顾老人,虽然充满了愧疚和不舍,她只能拜托自己的弟弟来代为照顾。

       勤于学习、认真提高,何阿姨在注重实操的同时,也不放松理论知识的学习,从两年前的新冠小白,与现在的抗疫能手相比,她面对新冠时,已能从容面对。在病房里,她就像是一个老大姐,很多员工说“看到她,心就不慌了。”


知心大姐


   既要保证应急病房消毒保洁工作严格执行感控标准,又要确保所有保洁员“零感染”。这个任务不简单!为了完成任务黎老师想方设法,采取年轻员工带年龄大的应急搭班模式、老员工监督新员工的方法、总结感控知识要点编成易懂的顺口溜......来增强业务水平,增强学习效率,提高专业技能掌握程度。为及时了解员工的思想动态,每天晚上她都要花1-2个小时和应急病房的保洁员视频连线,了解员工的工作和生活情况、督促她们严格执行感控要求。

当员工冷了、饿了、缺衣了、缺药了、有矛盾了、家里有困难了.....都会找到她,她会像一个知心大姐为她们一一解决,有时为解除员工的后顾之忧,让她们安心工作,她还到员工家里去帮她们排忧解难。

2021年4、10月和2022年春节,因新冠病人增多,项目保洁员周转困难,她主动请缨三次进入应急病房工作,身先士卒冲锋在一线,既当员工又当管理者,但她不叫一声苦不叫一声累。


大管家


今年的除夕夜,杨阿姨依然在抗疫。在这万家团圆的日子里,对于驻守在“上海堡垒”的卫事康人来说,这一天和日常工作并无多大差别。她因工作需要已经有两年没能回家吃团圆饭了。

在今年春节前公司和项目主管到她家慰问时,她老公笑着对表示:“为了大家的平安,作为家人必须能理解和支持她的工作,希望疫情快点结束。”



正是来自家人们的支持才得以让勇士们可以轻装前行,也正是由于这份理解给了他们支撑的力量!

在新冠病房里,卫事康人正在用严格专业与丰富经验在完成着工作任务。这其中也有在应急病房清洁区工作的杨阿姨,在这里,杨阿姨就像一个“大管家”,对应急病房的物资了如指掌,物资少了要申报,货架物品没了需上架。病房内所有餐食、饮用水、药品……都需经她的手,这也就意味着没有所谓的上下班时间,随叫随到,半夜里、凌晨被叫醒是经常的事,但她毫无怨言。


大管家的脑袋中装了所有大大小小的事物,任何的需求,她都能快速做出反应。



成长的力量


2022年1月以来,突然激增的境外输入病例让患者人数处于历史高位,卫事康公卫项目接到应急病房启用通知,正愁没有熟练保洁员进入时,曹阿姨主动请缨要求加入,正当她要进入应急病房在做准备时,年迈的父母得知消息后焦急万分,并因担心她的安危极力劝阻,曹阿姨却没有退缩,一遍遍耐心劝导,告诉父母只要科学做好防护,就没有危险,况且儿子是党员不能丢他的脸。如此,方才做通了父母的工作,也得到了他们的支持。


虽然之前已经有过经验,但这是她第一次进入应急病房工作,难免心理紧张,又面对工作量大、流程复杂等问题,思想上就产生了压力。当她父母晚上和她通电话时,她一边报着平安,一边忍着眼泪让家人放心……


现场的主管和老员工们看出来之后,主动地给予她帮助和劝慰,给她确立了信心,就这样,她最终坚持了下来,不仅成为一名优秀的新冠病区保洁员,并成为了一位合格的储备楼保洁员带教。为培养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生力军”,做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


逆行抗疫前线,卫事康公卫项目团队以专业和担当筑牢安全堡垒,与医护人员并肩战斗,淬炼出抗疫的“硬核”力量!


今年春节前,在应急病房外暂作休整的项目经理朱红,有幸成为了市领导视频连线的代表之一。市领导在视频连线中,仔细了解医疗救治工作开展情况,对大家进驻应急病区以来的后勤保障问得十分细致。

市领导在看望慰问中,向大家致以新春佳节的诚挚问候,衷心感谢大家为守护超大城市安全、人民群众健康付出的不懈努力。

 

这不仅传达出了满满的正能量,也传达出了一份对于工作的认可!


      在疫情防控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有冲锋在前线的白衣天使,还有同样在一线奋战的后勤保障服务卫士。卫事康人忙碌的身影出现在新冠病房的各个角落,她们的工作似乎不起眼,但却必不可少,她们与白衣天使、白衣战士一样,默默坚守,共战疫情。


News / 相关新闻 More
2025 - 09 - 11
与白天相比,夜晚更容易让人懈怠,大部分人都处在休息阶段,人员配置相对减少,因此,夜间值班人员的巡视,更为重要。       作为大健康产业的一员,卫事康深耕医院后勤管理多年,在长期的服务实践中深刻认识到夜间管理的关键性和复杂性。公司建立的夜巡制度不仅是规范化管理的重要举措,更是强化管理效能、提升服务品质、保障患者安全的核心抓手。通过系统化的夜间巡查机制,卫事康打造了一套覆盖全流程、全时段、全岗位的立体化管理网络。  1、双轨并行的管理架构  卫事康夜间服务采用“护士长主导,项目管理处协同”的双轨管理模式。这一架构充分发挥了医疗专业与服务管理的协同效应:护士长凭借丰富的临床经验把控专业标准,项目管理处则专注于流程优化和质量监督,形成了专业与管理完美融合的服务体系。    在这种管理模...
2025 - 09 - 04
作为亚洲地区规模最大的精神专科医疗机构,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在“精神医学综合排行榜”中稳居全国第二,是上海市唯一的国家级精神医学中心。        在这里,由于精神疾病的特殊性,决定了患者的医疗护理绝非普通护理。它需要更专业的技能、更细腻的观察、更人性化的关怀。这份沉甸甸的责任,除了医护之外,还由一群默默穿梭在各个病区的卫事康医疗护理员承担着。他们,也是这个夏天,一场长达18场“特训”的绝对主角。  01  高手引路,不止于培训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以下简称“上海精中”)护理部由施忠英主任、黄维维副主任带领的护理团队,本就是业内公认的标杆。当这样一支对专业细节追求到极致的团队,决定为紧密的合作伙伴——卫事康,量身打造一系列专题培训时,其意义早已远超“教学”本身。...
2025 - 08 - 20
近日,您或许在不经意间,被两则看似平凡的故事触动。故事的主角,是两位普通的阿婆,是一群深夜里奔波的运送团队,而他们共同的名字,叫卫事康。    这束温暖的光,没有意外地,被时代最敏锐的“放大镜”捕捉到了。    新浪网、腾讯新闻、凤凰网、网易新闻、中华网——这五个响亮的名字,几乎定义了我们获取新闻的日常。近日,它们不约而同地,聚焦到了卫事康的两篇纪实文稿:  《从斗方书法到生日惊喜:两位阿婆的住院记,卫事康照护故事温暖无数人……》(8月4日)、《一场深夜转运,打开卫事康运送团队的真实日常……》(8月6日),这不是偶然的刷屏,更像是一场全网范围内的“温暖共鸣”。  被“看见”的,不只是故事,更是人心的温度  我们习惯了在新闻中寻找宏大的叙事,追逐市场的波澜。但这一次,五大门户网站,却...
2025 - 08 - 07
“救我狗命,靠谱!”   收到这面“画风清奇”的锦旗时,卫事康驻红房子医院项目的同事们都愣了一下,随即又忍不住笑出了声。这面有点“直白”甚至带点自嘲的感谢,来自一位新手宝爸的肺腑之言。没有华丽的辞藻,却藏着整个家庭的无限感激。故事要从“兵荒马乱”的产后第一周说起…… NO.1喜悦变慌乱  新生命降临的喜悦,本该是家里最幸福的主旋律。可对这个家庭来说,甜蜜之余还有稍许烦恼。不久前,宝爸不慎摔伤了腿,拄上了拐杖,行动受限。   一边是嗷嗷待哺、日夜颠倒、随时可能爆发“小状况”的新生儿;一边是身体虚弱、元气大伤、亟需专业护理的产后妈妈;另一边,是心有余而力不足、面对新式育儿理念一筹莫展的家中长辈。  整个家,瞬间陷入了前所未有的混乱。宝妈坦言:“那时候真的快崩溃了!”  关键时刻的“雪中送炭”,比任何时候都珍贵。&#...
上海卫事康卫生管理服务有限公司
联系我们
 服务电话: 021-65667002
 13817477863
 
关注我们
上海卫事康卫生管理服务有限公司 扫描关注微信
Copyright ©2015- 2018上海卫事康卫生管理服务有限公司
犀牛云提供企业云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