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白天相比,夜晚更容易让人懈怠,大部分人都处在休息阶段,人员配置相对减少,因此,夜间值班人员的巡视,更为重要。

作为大健康产业的一员,卫事康深耕医院后勤管理多年,在长期的服务实践中深刻认识到夜间管理的关键性和复杂性。公司建立的夜巡制度不仅是规范化管理的重要举措,更是强化管理效能、提升服务品质、保障患者安全的核心抓手。通过系统化的夜间巡查机制,卫事康打造了一套覆盖全流程、全时段、全岗位的立体化管理网络。
1、双轨并行的管理架构
卫事康夜间服务采用“护士长主导,项目管理处协同”的双轨管理模式。这一架构充分发挥了医疗专业与服务管理的协同效应:护士长凭借丰富的临床经验把控专业标准,项目管理处则专注于流程优化和质量监督,形成了专业与管理完美融合的服务体系。
在这种管理模式下,夜间工作重点聚焦于“主动衔接、无缝配合”。项目管理处的巡查管理涵盖员工履职状态、服务品质监测、安全隐患排查等多个维度,确保每个环节都在可控范围内运行。
2、差异化的照护服务模式

在夜巡工作开展中,针对不同类型医院的运营特点和患者需求,卫事康建立了因地制宜的差异化照护服务模式。在专科医院项目中注重精细化生活照护和安全风险防控,而在综合医院项目中则强化应急响应和医疗协同能力。这种差异化的服务模式确保了每个项目都能获得最适配的专业服务支持。
专科医院项目 精细化健康照护
在专科医院项目中,卫事康团队针对行动不便患者提供精细化照护服务。从协助排泄、更衣到定时翻身护理,每一个细节都体现着专业水准。这种贴近式服务不仅满足了患者的生理需求,更在情感层面给予了家人般的温暖关怀。
“控防”精准防护体系
基于多年实践积累,卫事康在精神专科医院服务中严格执行风险管控制度:
预防机制聚焦高风险事件预防
老年科“四防”:防噎食确保进食安全,防跌倒/坠床维护行动安全,防压力性损伤保障皮肤完整性,防肺部感染降低并发症风险;精神科“三防”:防冲动风险确保患者及他人人身安全,防出走风险保障患者生命安全,防消极风险防止意外发生。
三控策略实现全方位安全管控
危险品管控筑牢安全屏障,房门管控防范意外事件,患者行为管控在视线范围内,最大程度降低各类风险因素对患者安全的威胁。
这套体系不仅是服务重点,更是服务质量的量化考核标准,可以通过抽检获取最真实的服务数据。
综合医院项目 应急响应能力

综合医院项目除了风险预防的共同点之外,要面临的挑战更为复杂,在日常的生活照护外,夜间人员配置相对紧张,但手术和急诊需求不减,这对应急处置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卫事康团队通过专业巡视及时发现异常,协助维护各类医疗服务“管道”通畅,并对术后患者实施标准化护理流程,有效降低了医疗风险。
3、夜间服务质量管理机制
01全时段质量监控

卫事康项目管理处建立了“定时巡查+随机抽检+实时反馈”的三维质量自检制度。员工值班夜巡日常机制要求每两小时协同护士一起进行一次巡查,重点关注患者安全状况、设备运行情况和环境卫生标准,并通过记录实现巡查轨迹可追溯,确保服务质量的连续性和可控性。
项目管理处管理层不定期夜间巡查形成了双重价值:既是对服务质量的实时把控,也体现了对一线员工的人文关怀。通过与值班护士深度沟通,收集第一手工作反馈,形成持续改进的闭环管理。
02错峰作业的环境管理策略
在环境清洁方面,卫事康根据实际情况,在特定时段、特定区域采用“错峰作业”策略,充分利用非诊疗的夜间进行深度清洁。针对PVC、木地板等不同材质制定专项清洁方案,通过清洁、打蜡等专业操作,确保医疗环境始终保持最佳状态。这种精益求精的态度,正是卫事康能够数十年如一日维持高标准环境质量的核心所在。
03多岗位协同的服务生态

卫事康夜间服务涵医疗照护、中央运送、秩序维护、环境清洁等多个专业岗位。通过建立岗位间信息共享和应急联动措施,各岗位虽然职责分工明确,但都围绕“患者安全与体验”这一核心目标形成有机协同。
从准确无误的医疗物资配送到井然有序的院区安全管理以及常态化的各项服务,每个环节都体现着卫事康团队的专业素养与责任担当。
在医院这个永不熄灯的生命守护城堡中,卫事康团队用专业的服务管理理念和温情的人文关怀,为患者营造着安全舒适的就医环境。
他们是夜色中的守护者,用匠心服务和精细化管理诠释着医疗后勤管理的使命与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