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技术的新成就运用于医学往往会导致医学研究的重大突破,推动医学前进,达到更有效的诊治目的。现就医学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相互关系。
一、医学对自然科学特别是生命科学提出的问题
有人认为当前生命科学研究的前沿是生命起源、发育生物学、神经生物学等。这些问题的研究进展当然有利于医学发展,但医学更迫切需要解释和解决的是疾病的发生、发展的原因和规律。更具体地说,为解决疾病防治中的实际问题,急需阐明的是以下几个根本问题:
1.疾病产生的内因:过去研究较多的是引起疾病的病原体和物理、化学、生物等因素。相对而言,这些外因较易发现,而对内因的了解则较少。内因比较难于研究,但却往往又是决定因素。不认识疾病发生发展的内因,常常不易完满解释同一外因存在下,为何有的情况下发病,另一情况下不发病,许多人接触同一外因为何只少数人发病。
当今对遗传因素的研究如HLA抗原系统、染色体、基因与疾病易感性之间的关系只是个开端,可说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即使发现了这些与疾病有关的遗传因素之后,还要解释为何在此基础上发病,还有一系列更复杂的问题要阐明。
2.人体机能的调节规律:人体始终处于变幻的内外环境之下,但人如何保持稳态、如何应激、如何产生适应能力、如何自身调节?只有了解人体的这些机能及其调节机制,才能利用和发挥人的自愈能力、利用人体自身的调控机能、顺适人体固有的应激和适应能力,最大限度利用包括药物在内的外来防治措施。
3.心身关系:在正常和病理状态下,意识、情绪、精神与人体其他生理功能的相互关系是不可忽略的一个课题。高血压、溃疡病、神经衰弱和情绪紧张的关系是早被观察到的事实,最近的统计分析证明肿瘤也与情绪忧郁有关。在治疗效果上,精神状态好的病人治疗效果好,伤口愈合快,癌瘤病人带瘤生存期长。这些心身相互影响的物质基础是什么,如何发挥有利因素,防止不利影响,是治疗上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国外现已出现一些新的或重新利用过去未被重视的治疗方法如幻想治疗、生物反馈治疗、瑜伽疗法、臆想治疗、心理治疗、音乐或绘画治疗等。我国的气功疗法、养生身术等,在传统的基础上发扬提高,也将对疾病防治产生重要作用。此外,研究未被充分利用或退化的功能、特异功能、另侧大脑的功能等,都可增加人的聪明才智,并有可能在理论和实践上有一定作用和价位。
当前总的情况是技术学科中的一些新技术、新方法、新工具更多地被引用于科学领域,改进诊断和治疗。相对而言,这些比较容易做到,大多属于已一有技术的应用。
但以自然科学中的新发现、新概念、新观点去研究和探讨人体未被解释的现象,则为数不多。属于开拓性的研究,难度较大。然而要想在医学领域内有新的突破,合理地引用自然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则是不可缺少的一个必要途径。这就要求医学研究人员要不断地注意自然科学的动向,自然科学工作者也应关心医学中存在的问题。双方交流讨论寻找可以共同研究的课题,将是十分有益的。
二、医学发展对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提出的问题
1.思维方法。诊治疾病有思维方法问题。人体如此复杂,又属黑箱模式,多数情况下靠输入信息得到反应来推测内部情况。这种状况下应如何研究人体,如何正确理解和解释某一正常或异常现象?生物体作为一个复杂的整体能否归结为一些简单的化学或物理现象?从总体而言,应如何进行分析和综合、整体论和还原论的结合?在一个密切相关的有机体中,局部的和分子水平上的变化如何影响整体,从整体论的观点如何评价局部的或分子水平上的现象?疾病的外因和内因中什么是决定性的?外来的治疗措施应立足于顺应、调动和促进内在的自愈机能,还是只应针对某一局部病理表现?疾病主要表现在某一部位,是否只是局部问题?自然疗法、药物治疗与非药物治疗应如何合理应用?如何判断个体特征、设计个体化的治疗?如何看待人有别于无生命的物质,有别于动物,从而如何评价试管试验、动物试验和人体试验的差别?如何创建更合理的观察体系?科学工作者应争取少走弯路,对自己的发现有正确的评价与解释,从设计到结论都有一个思维方法正确与否的问题。
医务工作者的思维方法直接关系着诊断治疗效果,医务人员需要与社会科学工作者一起不断研究医学中的思维逻辑问题,以期提高医疗水平。
2.医学发展对传统伦理道德观念、法律以及社会、经济的影响。制造试管婴儿的技术在生命科学上无疑是个重大的进展,但试管婴儿的出现也随之带来一系列问题,生殖细胞在体外的结合冲击着传羹的父母概念,婚姻、家庭概念,也相伴出现一些法律问题,。精子可以出让,子宫可以借用怀胎,“父”“母”都可作为商品,从传统观点看,这已是“父不父,母不母”,与抛弃婴儿、买卖婴儿有类似的伦理、道德和法律问题。
在开展试管婴儿的国家里,已经开始出现旧有的法典中无章可遵的法律纠纷。又如根据过去的医学技术看,心脏停止跳动就算是死亡。现在随着医学的进步,没有自主呼吸和心跳后仍可用人工方法长期维持,从而对过去死亡的定义和判断标准不得不重新考虑。现可将死亡分为两种,一种叫大脑死亡,即全脑干失去功能,不给人工维持,心跳及其他机能即告终止。另一种叫大脑皮层死亡,病人没有意识,只有反射,有自主呼吸、心跳,仍可活多年,即所谓“植物人”。有人主张死亡只限于前者。但如何决定何时停止抢救措施?有人说停止抢救无异于“杀人”。有人认为大脑皮层死亡实际上也已不是“社会的人”,对社会和家庭只是负担,但目前谁能说这种意识的丧失是绝对不可逆的过程?另外,对“安乐死”应如何看待,从感情上及实际上应如何处理?对死人定义的争论也不可避免地涉及对活人和生命的定义的看法。医学生物学中的人的概念与社会学、宗教和哲学中的概念有何异同?这不仅是理论问题,也涉及道德、法律、社会、经济等问题。
3.长寿带来的问题。高等动物的寿命应为发育期的5-6倍,人的寿命应为100-120年。医学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健康长寿,但长寿的人多了,会使一个国家人口的年龄构成发生变化,继之而来的是老年人和青年人之间的矛盾和竞争,国家要花大量钱作为养老金、退休金、保健费,用于不再创造财富的人。
为了改善健康和治病,随着医学发展,医疗设备越来越精,医疗费用越来越高,例如对待早产儿的抢救要花大量的钱,是对全民的负担。有人对这项医学进步究竟有多少社会效益,提出疑议。以上说明,医学发展是好事,但给社会、经济带来了新的问题。人们现在越来越认识到,医学再不只是生命科学工作范围的事了。既然医学研究和服务的对象是社会的人,就需要社会科学工作者一起来研究。新的边缘学科如理论医学、医学社会学、医学伦理学、死亡学已相应出现,相信会对解决医学面临的实际社会问题有所帮助。
总之,从医学的进程来看,医学必须依靠多学科的发展而发展,同时医学也向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不断提出新的问题。医学与多学科的相互渗透和促进是一个必然的趋势。医学工作者与生命科学、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工作者之间增加接触、交流和讨论、研究,必能十分有益,有利于人类文明的发展。
医学论文网提供医学职称论文